生物素探针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诊断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具,其核心在于利用生物素与亲和素之间近乎不可逆的高亲和力结合。理解其原理是成功应用的关键。本文将深入剖析生物素探针工作的三个核心步骤,并扩展其实际应用与常见问题,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指南。
生物素探针技术的本质是一种高效的“标记-捕获-检测”系统。其工作流程可以清晰地概括为以下三个步骤:
这是整个过程的起点。利用生物素化试剂(生物素探针),将小分子生物素(维生素H)共价连接到目标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或细胞表面。
简单来说,这一步就像给目标分子贴上一个统一的、极小的“条形码”或“挂钩”。
标记完成后,带有生物素“标签”的分子与固相支持物(如磁珠、琼脂糖珠、微孔板)上包被的亲和素(Avidin) 或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 发生特异性结合。
这一步相当于用一个带有“专用扫描器”(亲和素)的固相装置,去精准地捕获所有带有“条形码”(生物素)的目标分子。
捕获之后,需要对目标分子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这通常通过偶联有报告分子的次级亲和素/链霉亲和素来实现。
这最后一步就是让被捕获的“条形码”发出光、颜色或荧光等可读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
高背景噪声:
标记效率低:
生物素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