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健品柜台或电商平台搜索“生物素”,映入眼帘的多是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进口品牌。许多细心消费者不禁会问:为什么几乎没有看到国产的生物素产品?是中国企业生产不了,还是另有隐情?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为您全面解开疑惑。
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并非完全不能生产生物素。 事实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原料药和化学品生产国之一,其中也包括生物素。
但是,这里的关键在于 “应用领域”和“产业链位置”。
那么,为什么在面向消费者的高端生物素市场上,难见国产身影呢?主要有以下几大壁垒:
生物素的合成工艺非常复杂,被誉为“有机合成界的珠穆朗玛峰”。它的分子结构含有多个手性中心,合成步骤长达十几步甚至更多。
国外化工巨头(如荷兰帝斯曼DSM、德国巴斯夫BASF等)在生物素领域已有数十年的研发和生产历史。
保健品领域,“安全”和“有效” 是消费者最核心的诉求。
目前全球产业链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分工:中国提供性价比高的饲料级生物素和部分中间体,而欧美巨头提供高附加值的终端原料。
许多知名的国产保健品品牌,为了确保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也倾向于直接采购这些国际大厂认证的原料,然后在国内进行分装和品牌运营。因此,您在瓶身上看到的虽然是国产品牌,但其核心成分——生物素,很可能依然是“进口原料”。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正在悄然改变。
面对当前的市场格局,作为消费者应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