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在实验中接触到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们使用的蛋白抗体,它本身带有生物素吗?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但背后的原理和应用却十分精彩。
首先,给您一个直接了当的答案:无论是通过免疫动物产生的多克隆抗体,还是由杂交瘤细胞或重组技术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在其天然生成状态下,都不含有生物素。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探讨“为什么”。
这需要从抗体和生物素的生物学本质说起。
抗体的本质是一种蛋白质: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大型球状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它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Y”字形结构。抗体的生成遵循中心法则:DNA转录为mRNA,mRNA翻译成氨基酸链,再经过折叠和修饰成为有功能的抗体。在整个合成过程中,没有任何生物学机制会将生物素分子直接整合到抗体的氨基酸序列结构中。
生物素的本质是一种维生素:
生物素,又称维生素B7或维生素H,是一种水溶性的小分子维生素。它在生物体内主要作为羧化酶等的辅酶,参与新陈代谢过程。它不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如氨基酸),因此不可能被直接编入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结论: 抗体和生物素在细胞中是两条独立的“生产线”。抗体是蛋白质合成系统的产物,而生物素是作为辅酶参与其他代谢途径。它们就像汽车厂生产的汽车和石油公司生产的汽油,汽车出厂时油箱是空的,需要后续添加。同样,抗体在产生时并不携带生物素,但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将生物素“加注”到抗体上。
既然抗体本身不带生物素,为什么“生物素化抗体”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如此常见和重要呢?这是因为将生物素与抗体人工连接后,可以极大地增强实验的灵敏度和灵活性。
信号放大效应:
一个抗体分子只能连接有限几个荧光染料或酶(如HRP)。但一个生物素分子可以高亲和力地结合一个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分子。而一个链霉亲和素分子有四个生物素结合位点。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先使用生物素化的抗体,再加入预先连接了多个报告分子(如荧光染料、酶)的链霉亲和素。通过这种级联放大,最终每个抗体分子可以携带远超直接标记的报告分子,从而检测到极微量的目标抗原。
实验设计的灵活性:
链霉亲和素可以与各种报告分子(酶、荧光素、胶体金等)稳定结合。这意味着,实验室只需要备有一种生物素化的抗体,就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链霉亲和素-报告分子复合物,轻松地在ELISA、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多种检测技术之间切换,而无需为每种技术单独制备和优化直接标记的抗体,节省了成本和时间。
用于多色检测:
在流式细胞术等多色检测中,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物种来源的生物素化一抗,然后使用分别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链霉亲和素进行检测,有效避免了二抗种属交叉反应的问题。
实验室中使用的生物素化抗体是通过体外化学偶联 方法制备的。主要方法有:
了解了原理,就能更好地规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