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听说过“吃生鸡蛋不健康”的说法,其中一个重要的科学原因就是可能导致生物素缺乏。那么,为什么看似营养丰富的生鸡蛋清,在大量食用后反而会引起一种维生素的缺乏呢?这背后是一系列精妙的生化相互作用。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机制,并为您提供全面的解答。
生物素,又称维生素B7或维生素H,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作为多种羧化酶的辅酶,直接参与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对于维持皮肤、头发、神经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生鸡蛋清中含有一种叫做亲和素 的糖蛋白。正是这种蛋白,扮演了“劫匪”的角色。
简单来说,过程就是:摄入生鸡蛋清 → 亲和素捕获生物素 → 形成无法吸收的复合物 → 生物素被排泄 → 体内生物素水平下降。
关键在于热量会使蛋白质变性。当我们加热鸡蛋时,蛋清中的亲和素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会因高温而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变性),失去其原有的生物活性。变性后的亲和素再也无法牢固地结合生物素。
因此,食用煮熟的鸡蛋时,亲和素的“劫匪”功能已被破坏,它不仅不会阻碍生物素的吸收,鸡蛋黄本身富含的生物素(约20μg/100g)还能被身体顺利利用,成为补充生物素的良好来源。
生物素缺乏通常比较罕见,因为人体肠道菌群也能合成一部分生物素。但长期、大量(通常指每天摄入十几个甚至更多生鸡蛋清) 的食用行为,足以压倒身体的储备和合成能力,导致缺乏症状的出现。
缺乏症状主要包括:
高风险人群除了有大量食用生鸡蛋清习惯的人(如某些健身爱好者或特殊饮食者),还包括先天性生物素代谢障碍患者、长期使用抗惊厥药物的人群以及肠道吸收严重障碍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