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生物素”(Biotin,又称维生素B7或维生素H)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存在于许多食物中。一个有趣且深刻的疑问随之产生:如果生物素如此重要,为什么动物,包括人类,不能自己制造它,而必须从其他生物(动植物或微生物)那里“吃”掉它呢?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生命演化史上的一场宏大“交易”与分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生物素的本质说起。
首先,纠正一个常见的理解偏差:“只能吃生物素”并不意味着我们直接以生物素为食,而是指我们的身体无法从头合成这种关键分子,必须从膳食中摄取它。
生物素的核心功能是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辅酶。它可以理解为一把高效的“万能扳手”,参与体内至少四种关键的羧化酶反应。这些反应是:
可以说,从产生能量到构建自身,生命的底层代谢通路都离不开生物素这把“万能扳手”。没有它,细胞的生化反应工厂就会陷入停滞。
既然生物素如此重要,自己生产岂不是更安全、更方便?之所以绝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选择“外包”这项任务,是演化权衡下的结果。
演化的“路径依赖”与效率原则
合成生物素是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需要多种特定的酶参与,一步步地将前体物质合成为有活性的生物素。这条合成 pathway(路径)漫长且消耗能量。
在演化的早期,某些微生物(如细菌、酵母)和植物率先“掌握”了全套生物素合成技术。对于它们而言,这是一种生存优势。
“拿来主义”的生存策略
对于动物而言,当它们所处的环境中(如肠道内的共生菌、日常摄取的食物)已经充满了由微生物和植物合成的、现成的生物素时,继续耗费巨大的能量去维持一整套合成“生产线”就显得不经济了。
演化更倾向于“节能高效”的方案。因此,动物逐渐丢失了合成生物素的能力,转而发展出高效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生物素的机制。这相当于把生产的任务“外包”给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自己则专注于更擅长的事情(如运动、捕猎、复杂神经活动等)。这是一种进化上的“分工合作”。
** symbiotic Relationship(共生关系)**
甚至对于我们人类,直接“吃”生物素也不是唯一途径。我们的肠道菌群就是一个天然的生物素生产车间。许多寄居在我们肠道中的有益细菌能够持续合成生物素,供人体吸收利用。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偶尔会导致生物素缺乏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可能破坏了这些“合作伙伴”。
并非所有生物都需要外援。根据合成能力,生物界可以分为三类:
对于人类来说,获取充足的生物素并不困难,因为它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且人体每日需求量相对较小(约30-100微克)。
主要食物来源:
补充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饮食均衡的健康人群,缺乏生物素的情况非常罕见。缺乏症状可能包括脱发、红色鳞状皮疹、眼睛、鼻子和嘴巴周围的炎症、抑郁等。特定人群如孕妇、长期生食鸡蛋者、某些遗传性生物素代谢障碍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