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强大、最通用的工具之一,其极高的亲和力(Kd ~ 10^-15 M)和特异性被广泛应用于检测、纯化、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而这一切的核心基础,在于能否高效、正确地获得有活性的生物素蛋白。当您搜索“表达生物素蛋白”时,背后必然蕴含着对该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需求。本文将系统性地为您解答关于表达生物素蛋白的方方面面。
生物素蛋白并非特指某一种蛋白,而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段能够被生物素化的短肽或蛋白结构域(即“生物素化标签”)与您的目标蛋白(POI)融合表达,从而使得该融合蛋白能够被体内或体外的生物素连接酶催化,共价连接上一个生物素分子。
最常见的生物素化标签是来自醋酸钙不动杆菌的BirA酶的底物序列,一段约13-15个氨基酸的短肽(通常称为AviTag)。BirA酶会特异性地识别这段序列,并将其生物素化。
为什么需要表达生物素蛋白而非化学法标记?
成功表达一个有功能的生物素蛋白,需要一套完整的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路径:
策略一:体外生物素化(In Vitro Biotinylation)
这是一种两步法策略,先纯化标签蛋白,再进行生物素化反应。
优点:可以对生物素化程度进行精确控制;适用于在任何表达系统中表达的蛋白。
缺点:步骤繁琐,成本较高(需要购买BirA酶),可能存在反应不完全的情况。
策略二:体内生物素化(In Vivo Biotinylation)
这是一种一步法策略,在表达蛋白的同时完成生物素化。
优点: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生物素化效率高且通常更均一。
缺点:对表达系统有要求(需要能提供足够生物素和ATP的环境);可能需要优化BirA与目标蛋白的表达平衡。
生物素化效率低怎么办?
如何检测生物素化是否成功?
表达量低或蛋白不溶解?
成功获得的生物素化蛋白可以立即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