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疫组化(IHC)、免疫荧光(IF)、ELISA和分子杂交等众多生物医学实验技术中,“标记亲和素生物素法”是一个高频出现的核心关键词。您搜索这个术语,很可能希望深入理解其底层逻辑、实验流程以及它为何如此强大。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标记亲和素生物素法的原理,并拓展其应用和关键注意事项,彻底解答您的疑惑。
标记亲和素生物素法的本质,是巧妙地利用生物素(Biotin) 和亲和素(Avidin)(或其类似物链霉亲和素 Streptavidin)之间那种超高亲和力的非共价结合,来放大检测信号的一种实验技术。
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三个核心组成部分来理解:
生物素(Biotin):一种小分子的维生素(维生素B7)。它的关键特性是极易与蛋白质(如抗体、酶)共价结合,且这种结合几乎不会影响蛋白质本身的活性和功能,也不会影响生物素与亲和素的结合能力。被生物素标记的抗体或酶,我们称之为“生物素化抗体”或“生物素化酶”。
亲和素(Avidin)与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
标记物(Label):预先与亲和素/链霉亲和素连接好的显示分子,如酶(如HRP辣根过氧化物酶、AP碱性磷酸酶)、荧光素(如FITC、Cy3) 或胶体金等。这个复合物被称为“标记亲和素”。
其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三明治”模式:
第一步:生物素化抗体与靶目标结合
使用一种已经与生物素共价连接好的特异性一抗(直接法)或更常见的是,先使用未标记的一抗与组织中的靶抗原结合,再使用生物素标记的二抗(抗一抗的抗体)与一抗结合。这样,就在靶目标位置“铺设”了生物素分子。
第二步:标记亲和素与生物素结合
加入预先制备好的“标记亲和素”(例如,HRP标记的链霉亲和素)。亲和素上的多个结合位点会高效、牢固地捕获第二步中“铺设”好的生物素分子。
第三步:信号显色与检测
加入相应的底物(如HRP的底物DAB会产生棕色沉淀,AP的底物BCIP/NBT会产生蓝紫色沉淀),酶催化底物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有色产物或发出荧光,从而将不可见的抗原抗体反应转化为可见的信号,实现定位和检测。
简单比喻:就像盖房子:
虽然在原理上两者可互换,但在实际应用中,链霉亲和素几乎完全取代了亲和素,原因在于:
因此,现在商业试剂盒中提供的基本都是“标记链霉亲和素”,该方法也常被称为LSAB法(Labeled Streptavidin-Biotin tech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