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疫化学、分子诊断、细胞生物学和药物靶向递送等领域,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因其极高的亲和力(Kd ~10⁻¹⁵ M)和多价性,成为了放大信号、实现高效检测的“黄金标准”。其中,将报告分子(如荧光染料、酶、胶体金等)高效且稳定地标记到亲和素(Avidin)或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上是构建这一系统的核心环节。本文将全面解析标记亲和素/链霉亲和素的常用方法、如何选择策略以及实验中的关键要点。
亲和素和链霉亲和素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可检测信号(如发光、显色)。它们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桥梁”和“放大器”:
因此,标记(Labeling/Conjugation) 就是将报告分子共价连接到亲和素/链霉亲和素蛋白上的过程。
根据报告分子的性质,主要有以下三种经典的标记方法:
1. 氨基定向标记法(最常用)
这是标记蛋白质最通用、最成熟的方法,利用亲和素蛋白表面赖氨酸(Lysine)的伯氨基(-NH₂)与报告分子上的活性基团反应。
2. 巯基定向标记法
该方法更具特异性,通过还原蛋白自身的二硫键或引入巯基,与报告分子上的马来酰亚胺(Maleimide)或卤乙酰基反应。
3. 糖基化标记法(适用于亲和素)
该方法特异性针对亲和素(而非链霉亲和素)上的糖基。
考量因素 | 氨基定向标记法 | 巯基定向标记法 | 糖基化标记法 |
---|---|---|---|
通用性 | 极高,适用于绝大多数报告分子 | 较高,需报告分子有Maleimide基团 | 仅适用于亲和素,不适用于链霉亲和素 |
操作难度 | 简单 | 中等,需额外还原/引入巯基步骤 | 复杂,涉及氧化还原步骤 |
特异性 | 较低,可能标记到活性位点附近 | 高,位点特异性强 | 高,位点特异性强 |
对活性的影响 | 可能因过度标记或标记到关键位点而影响生物素结合能力 | 较小,若能避开关键二硫键则很好 | 最小,标记位点远离活性中心 |
首选推荐 | 链霉亲和素标记的首选方法 | 当氨基标记影响活性时的备选方案 | 亲和素标记的首选优化方法 |
建议:对于大多数初次尝试者,从氨基定向标记法开始是最直接的选择。如果发现标记后产物活性下降严重,再考虑改用巯基或糖基化标记法。
问题1:标记后蛋白发生沉淀
问题2:标记产物背景信号高
问题3:生物素结合活性显著下降
问题4:标记效率低
虽然自行标记亲和素/链霉亲和素具有成本可控、可定制化高的优点,但过程繁琐且质量难以保证。对于绝大多数常规应用(如Western Blot, ELISA, IHC, Flow Cytometry),直接购买商品化的标记好的链霉亲和素/亲和素产品是更高效、可靠的选择。各大知名抗体供应商(如Thermo Fisher, BioLegend, Abcam, Vector Labs等)提供了各种不同报告分子标记的、经过严格质控的产品,能确保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