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成功制备的生物素标记探针是其后续能否在Northern blot、原位杂交、pull-down等实验中高效、特异性地结合目标分子的关键。而退火后的双链生物素探针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实验的成败与可重复性。不正确的存放方式会导致探针降解、生物素标签失效或背景升高,造成珍贵样品的浪费和实验结果的不可靠。
本文将详细解析生物素探针退火后的正确存放步骤、核心技巧及常见问题,助您确保探针活性和实验顺利。
一个标准的存放流程应遵循“分装、稀释、避光、低温”的原则。
退火后立即分装
选择合适的储存缓冲液
确定储存浓度
选择储存温度
掌握了基本步骤后,以下技巧能进一步提升您的探针保存效果。
使用无核酸酶耗材
避免光照
严格标记
解冻与使用
Q1:我的生物素探针可以存放多久?
A: 这取决于储存条件。在TE缓冲液中,-20°C下可稳定保存数月;在-80°C下可稳定保存数年。但生物素标签的长期稳定性(尤其是在水溶液中)可能比核酸骨架稍差,因此建议在制备后1-2年内使用,并定期通过功能实验验证其活性。
Q2:如何判断存放的探针是否失效?
A: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验证:
Q3:反复冻融多少次是安全的?
A: 没有一个绝对安全的次数,但原则是越少越好。通常建议不超过3-5次。这也是为什么“分装”是存放流程中至关重要第一步的原因。
Q4:单链和双链生物素探针的存放有区别吗?
A: 基本步骤和原则是相同的。但双链探针在退火后形成,结构更稳定。而单链探针,尤其是较长的单链,可能更容易形成二级结构或发生降解,因此对储存条件的要求可能更为严格。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