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生物素探针被禁”的说法在科研和医学检验领域流传甚广。许多人在初次听到时都会感到困惑:这个在实验室和诊断中广泛使用的工具,为何会突然面临限制?本文将为您彻底厘清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解答您心中的所有疑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生物素探针”本身并未被全球范围内全面禁止其在所有领域的使用。 所谓的“被禁”,主要特指在临床体外诊断(IVD)领域,特别是基于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的某些免疫检测平台中,监管机构(如美国FDA、中国NMPA)对其使用发出了明确的警告和限制。
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科研人员依然可以在充分了解其干扰风险的前提下,于细胞实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中继续使用生物素探针。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基于生物素的检测系统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受到了严格监管和限制,而非该技术被彻底“封杀”。
禁令背后的核心原因,并非生物素探针本身有毒性或安全问题,而是源于一个被称为 “生物素干扰” 的检测准确性风险。
什么是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
这是一种高效、灵敏的放大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免疫检测(如化学发光法)和分子探针中。
“生物素干扰”如何发生?
问题出在,如果患者血液中本身含有高浓度的游离生物素,这些外源性生物素就会在检测过程中“半路打劫”。
为何患者体内会出现高浓度生物素?
这并非罕见现象。高剂量生物素作为一种膳食补充剂,常被用于改善头发、皮肤和指甲健康,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每日摄入量可达毫克甚至克级别。这远高于日常推荐摄入量(微克级别),足以对基于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的检测系统造成严重干扰。
真实案例: 曾有报道称,一名女性患者因服用高剂量生物素补充剂,导致其多项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出现假性异常,险些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基于上述风险,监管机构采取了行动:
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患者安全,确保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误诊和误治。
面对生物素干扰的问题,科研和工业界已经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对于临床检验:
对于科学研究: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