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诊断检测领域,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因其极高的亲和力而被广泛应用。而生物素探针的成功使用,是整个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其中,温度条件的控制是核心环节。本文将详细解析生物素探针在不同实验场景下的温度设置方法,并列出至关重要的注意事项,助您获得稳定可靠的实验结果。
生物素探针的温度设置并非一成不变,它高度依赖于具体的实验步骤和目的。以下是几个关键阶段的温度控制要点:
1. 储存阶段:低温深冻
2. 标记/孵育阶段:依据反应原理设定
这是温度控制最复杂、最关键的阶段,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探针为生物素化抗体)
核酸杂交(探针为生物素标记的DNA/RNA)
细胞表面标记染色(流式细胞术)
3. 洗脱阶段:控制严谨性
正确的温度设置是基础,但以下注意事项同样关乎实验的成败。
避免反复冻融:生物素探针(尤其是抗体和酶)对反复冻融非常敏感。务必进行小量分装,每个分装管仅使用一次。
全程避光:如果使用的是荧光染料(如FITC、PE)标记的生物素探针,从取出到孵育、洗脱的全过程都需避光操作,以防荧光淬灭。
优化与对照:
防止非特异性结合:
亲合素/链霉亲合素系统的匹配:
安全警示: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