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化妆品行业,“封闭生物素”这一成分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多个国家的监管机构明确禁用。许多消费者和从业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维生素家族中的“明星成员”生物素会衍生出被禁用的成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封闭生物素被禁用的根本原因、科学依据以及对我们的实际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一个关键点:被禁用的是“封闭生物素”,而不是“生物素”本身。
简单来说,生物素是“现成的营养”,而封闭生物素是“需要加工才能使用的原料包”。
封闭生物素被禁用,根本原因在于其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存在明确的、不可控的安全隐患。主要风险点如下:
不可控的代谢竞争与营养消耗
这是最核心的科学原因。封闭生物素进入细胞后,需要借助我们体内一套名为“生物素化”的代谢系统来“拆封”,从而释放出有活性的生物素。然而,这套系统同时也是我们身体用来处理内源性生物素,以及其他重要生命物质(如支链氨基酸)的关键途径。
当大量外来的封闭生物素涌入时,会竞争性占用并大量消耗这套代谢系统所需的酶和能量(ATP)。这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
潜在的眼部毒性
基于上述代谢竞争机制,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观察发现,使用含有封闭生物素的化妆品(尤其是睫毛生长液)后,出现了眼部刺激、眼睑发炎、黑眼圈,甚至更严重的视力相关问题。这被认为与眼周皮肤薄、血管丰富,对代谢干扰更为敏感有关。
缺乏充分的安全评估数据
与传统的生物素相比,封闭生物素作为一个经化学修饰的新实体,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在人体内的具体代谢命运、累积效应等,均缺乏全面、可靠的科学研究数据来证明其无害。在“预防性原则”下,监管机构在发现明确风险信号后,选择禁止使用是保障公众健康的负责任行为。
基于上述风险,全球主要化妆品监管机构已采取行动:
这意味着,在中国和欧盟市场,所有化妆品(包括洗发水、护肤液、睫毛增长液等)均不得添加封闭生物素。
对消费者而言:
对行业而言:
禁令推动了化妆品配方的革新。品牌和研发人员需要放弃使用封闭生物素,转而投入研发和测试那些作用机理更明确、安全性更高的替代成分,这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封闭生物素被禁用,并非因为它“有毒”,而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外来的“代谢干扰物”,以一种不可控的方式扰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从而带来了潜在的健康风险。 这是一个基于严谨科学和预防性原则做出的审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