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传感领域,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的结合因其极高的亲和力而被广泛应用。然而,正是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使得在某些实验场景下(如重复使用传感器、回收珍贵样品或解离免疫沉淀复合物),如何有效分离它们成为了一个关键且常见的难题。如果您正在搜索这个问题,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分离的原理、方法、适用场景及注意事项。
在寻找解决方案前,我们首先要明白挑战的根源。
因此,常规的洗涤或稀释方法根本无法撼动这种结合。我们需要施加“强力”手段来破坏其相互作用的环境。
根据您的实验目的和对蛋白活性的要求,可以选择以下不同策略:
这是最彻底、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破坏链霉亲和素的三维结构,使其释放生物素。
如果您希望回收有活性的组件,这是一种理想的策略。
通过剧烈改变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削弱结合。
选择哪种方法完全取决于您的最终目标。
实验场景 | 推荐方法 | 理由 |
---|---|---|
SDS-PAGE/Western Blot、质谱分析 | 剧烈变性法(加热+SDS缓冲液) | 标准操作,分离彻底,后续直接上样电泳。 |
回收有活性的生物素化抗体或核酸 | 竞争洗脱法(高浓度生物素) | 条件最温和,最有可能保持目标分子的生物活性。 |
再生链霉亲和素包被的 biosensor 芯片(如SPR) | 组合方法(如Glycine-HCl pH 2.0 + 高盐) | 能有效解离结合物,并在多数情况下能使链霉亲和素恢复结合能力,实现芯片重复使用。 |
免疫沉淀(IP)后获取抗原 | 剧烈变性法 或 低pH洗脱法 | 若后续进行WB,用变性法;若希望保持抗原部分活性,可尝试低pH洗脱并快速中和。 |
从链霉亲和素磁珠上纯化生物素化PCR产物 | 剧烈变性法(加热) 或 NaOH处理 | 因为目标是回收DNA,DNA对热和碱相对稳定,而链霉亲和素变性无关紧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