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疫学实验(如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ELISA)中,抗体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当您搜索“非生物素化抗体”时,您很可能正在为实验中恼人的背景问题或复杂的实验步骤而寻求解决方案。本文将全面介绍什么是非生物素化抗体,其种类、优势,并指导您如何在不同的实验场景中选择和使用它们。
简单来说,非生物素化抗体是指不通过生物素-亲和素/链霉亲和素系统进行检测的抗体。要理解它,我们首先要了解其对立面——生物素化抗体。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 这是一种经典的信号放大系统。先将一抗(或二抗)连接上一个小分子维生素——生物素,然后加入与酶(如HRP)或荧光素结合的亲和素或链霉亲和素。由于一个生物素化抗体可以结合多个链霉亲和素,而后者又能携带多个酶或荧光分子,因此能产生极强的信号放大效应。
非生物素化抗体: 顾名思义,这类抗体跳过了生物素标记的步骤,直接与检测分子(如荧光染料、酶等)相连,或通过更简单的系统进行检测。
非生物素化抗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它们是目前主流的直接检测方案:
直接标记抗体
酶标或荧光标记的二抗(非生物素化)
聚合物系统
其他标记物抗体
选择非生物素化抗体,通常是基于对以下问题的考量:
1. 消除内源性生物素干扰
这是最核心、最常见的需求。在肝脏、肾脏、乳腺、脂肪等组织中,富含内源性生物素。当使用BAS系统时,后续加入的链霉亲和素会与这些内源性生物素强力结合,导致极高的背景染色,甚至完全掩盖特异性信号。使用非生物素化系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
2. 简化实验流程,缩短时间
BAS系统通常需要“一抗 → 生物素化二抗 → 酶标链霉亲和素”三步孵育,每一步之后都需要洗涤。而非生物素化的直接标记法或聚合物系统可能只需一步或两步,大大简化了流程,降低了因多次洗涤和操作带来的变异风险。
3. 提高实验的可靠性与重复性
由于减少了实验步骤和潜在的干扰因素(内源性生物素),非生物素化系统通常能获得更干净、更可靠的实验结果,提高了实验的可重复性。
4. 适用于高背景的样本
除了富含内源性生物素的样本外,对于一些本身非特异性结合较强的样本(如某些细胞爬片或冰冻切片),使用更简洁的非生物素化系统也有助于降低背景。
特性 | 非生物素化系统 |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 |
---|---|---|
灵敏度 | 中等至高(聚合物系统) | 极高 |
背景干扰 | 低(无内源性生物素问题) | 可能很高(存在内源性生物素) |
操作步骤 | 简单、快速 | 复杂、耗时 |
灵活性 | 直接法低,二抗法高 | 高 |
成本 | 直接法高,二抗法中等 | 中等 |
适用场景 | 内源性生物素丰富的组织、快速检测、要求低背景的实验 | 检测低丰度靶标、需要极致信号放大的实验 |
选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