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与美丽的今天,保健品和功能食品市场如火如荼。然而,您是否想过,某些宣称有“神奇”效果的产品,背后可能隐藏着非法的操作?“非法添加生物素”正是这样一个需要消费者高度警惕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陷阱。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这一现象,助您擦亮双眼,安心消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生物素本身并不是“坏东西”。
生物素,又称维生素B7或维生素H,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营养素,对于维持皮肤、头发、指甲的健康以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它在许多天然食物(如蛋黄、动物肝脏、坚果等)中广泛存在。
所谓“非法添加生物素”,特指一些不法生产企业,在普通食品、保健品或甚至假冒药品中,刻意、超量地添加化学合成的生物素,并以其为核心卖点进行夸大宣传,通常宣称具有“治疗白发”、“促进生发”、“改善甲营养不良”等疗效。
这种行为之所以“非法”,主要基于两点:
近年来,国内外均出现过相关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典型案例:
市场上曾出现过一些号称“一周白发转黑”、“根治脱发”的所谓“天然养生丸”或“生发胶囊”。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抽检发现,这些产品实质上是非法生产的假冒保健品,其成分表中并未标注生物素,但实际检测结果却显示含有大剂量的生物素。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白发、脱发的焦虑,将生物素包装成“特效成分”,隐瞒其真实添加情况,逃避监管,牟取暴利。
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网络渠道销售、包装成“祖传秘方”或“高科技产品”、宣传语极具诱惑力、缺乏正规的生产批文(如“国食健字”或“药品批准文号”)。
1. 动机:纯粹的商业利益驱动
2. 危害:远不止“无效”那么简单
虽然生物素是水溶性维生素,过量部分会随尿液排出,但长期或极端过量摄入仍存在风险: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保护自己和家人:
我国对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管制度。非法添加生物素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属于生产经营掺假掺杂食品的严重违法行为。一经查处,涉事企业将面临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许可证,甚至相关责任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严厉处罚。
“非法添加生物素”只是保健品乱象的冰山一角。消费者同样需要警惕其他类似的非法添加,例如: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