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疫学实验(如WB、IF、IHC)中,当我们需要检测目标蛋白时,通常会使用带有标记物(如荧光基团、酶)的抗体来产生信号。很多初学者会困惑:“我应该直接用标记的二抗,还是用生物素系统?哪个才是正确的?” 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且成熟的实验技术,它们并非二选一的对立关系,而是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两种策略。
要做出正确选择,首先必须理解它们各自是什么。
1. 二抗(次级抗体)
2. 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系统
关键区别: 二抗是一个具体的试剂,而“生物素”在此语境下指的是一套信号放大系统。你可以单独使用标记的二抗,也可以将生物素系统与二抗联用(即使用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再加标记的链霉亲和素)。
为了帮助你做出选择,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直观对比:
特性 | 直接标记的二抗系统 |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 |
---|---|---|
灵敏度 | 标准,适用于大多数常规检测。 | 极高。由于级联放大效应,信号可显著增强。 |
信噪比 | 良好,但高浓度时可能背景较高。 | 可能更高,但也可能因组织内源生物素而产生高背景。 |
操作步骤 | 简单快速。一抗孵育后,直接孵育标记的二抗即可。 | 更复杂。多出一步:需要孵育生物素化抗体后,再孵育标记的链霉亲和素。 |
灵活性 | 较高。不同物种来源的一抗有对应的二抗。 | 极高。标记的链霉亲和素是“通用型”的,可与任何生物素化的抗体配对,节省试剂。 |
成本 | 相对较低。 | 相对较高,因为多了一种试剂。 |
主要风险 | 种属交叉反应。 | 内源生物素干扰。在肝、肾、乳腺等组织中,内源生物素会导致假阳性,需要额外进行封闭步骤。 |
根据上面的比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需求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择【直接标记的二抗】,当:
选择【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当:
回到最初的问题:“二抗和生物素哪个正确?”
答案是:两者都正确,但它们服务于不同的实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