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作为饲料配方中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质来源,其各项营养指标都受到养殖户和配方师的高度关注。其中,“生物素”这一微量营养素在豆粕中的含量及其有效性,是一个关键但常被忽视的问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豆粕中生物素的含量、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直接答案是:豆粕中的生物素含量并不高,且利用率有限。
具体来说:
这背后有两大主要原因:
先天含量不足:
与其他一些饲料原料(如玉米、酵母)相比,大豆本身并非生物素的富集源。其初始含量就处于较低水平。
抗营养因子的影响(核心原因):
大豆中含有一种名为“Avidin(抗生物素蛋白)”的物质。这种蛋白质会与生物素紧密结合,形成肠道无法吸收的复合物,从而使得生物素失去活性,无法被动物体利用。虽然抗生物素蛋白主要存在于生大豆的蛋清中,但在豆粕加工过程中如果热处理不当,仍可能有少量残留或影响。
了解豆粕中生物素的含量后,更重要的是明确它对不同动物的实际意义。
家禽(尤其是肉鸡和蛋鸡):
家禽对生物素缺乏非常敏感。缺乏会导致脚趾开裂、足部皮炎、羽毛生长不良、胴体品质下降以及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虽然豆粕是家禽日粮的主要蛋白源,但其提供的生物素远远不够,必须额外补充。
猪(尤其是母猪):
生物素对母猪的蹄部健康、繁殖性能和皮肤被毛至关重要。缺乏会引起母猪蹄裂,影响其站立和哺乳,进而缩短其利用年限。豆粕提供的生物素同样无法满足母猪,特别是高产母猪的需求。
反刍动物(如奶牛、肉牛):
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可以合成大量生物素,因此对日粮中已存在的生物素依赖度较低。豆粕中的生物素含量对它们来说通常不是主要关注点。
鉴于豆粕生物素的局限性,在实际饲料配方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额外添加合成生物素: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且成本可控的方法。根据动物种类、生长阶段和生产目标,在预混料或全价料中直接添加规定剂量的商用生物素(通常是1%或2%的预混剂)。
使用富含生物素的原料进行搭配:
可以适当搭配一些生物素含量高且利用率好的原料,例如:
确保豆粕的加工质量:
选择经过适当热处理(如膨化、烘烤)的豆粕,这能有效破坏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虽然对破坏抗生物素蛋白作用有限,但良好的加工能保证豆粕整体营养价值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