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钓鱼圈子里,各种各样的诱食剂层出不穷,从传统的酒米、红薯到现代的化学合成剂,琳琅满目。近年来,“生物素”这个名字逐渐进入广大钓友的视野,并被冠以“诱食神器”的名号。那么,生物素究竟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又该如何正确使用?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首先,我们需要正本清源。钓鱼领域所说的“生物素”,并非严格意义上人体所需的那种维生素B7(也常被称为生物素)。
钓鱼诱食剂中的“生物素”,其主要成分通常是“D-生物素”(维生素B7)的同系物或衍生物,更常见的则是指一种名为“DMPT”(二甲基-β-丙酸噻亭)的强力诱食剂。 由于命名和传播过程中的混淆,“生物素”在钓友口中就成了这类高效诱食剂的代名词。
所以,当我们讨论钓鱼用生物素时,我们实际上在讨论的是以DMPT为代表的,一种能够强烈刺激鱼类嗅觉、味觉并促进其摄食行为的化合物。
生物素(以DMPT为例)的强大之处在于其作用的多重性和高效性,它从生理本能上征服鱼类:
1. 适用场景:
2. 目标鱼种:
生物素是一种广谱性诱食剂,对大多数淡水鱼种都有效果,尤其对以下鱼种效果显著:
使用得当,生物素是利器;使用不当,反而会死窝。
1. 用量原则:“宁少勿多”
这是使用所有强效诱食剂的金科玉律!生物素的添加量极其微小,一般建议的添加比例为饵料总量的0.5% - 1%。举个例子,100克饵料,只需添加0.5到1克即可。新手建议从0.3%开始尝试。过量添加会导致味道过于刺激,引起鱼类警惕,反而不敢进窝。
2. 如何添加?
由于用量极少,为了确保均匀混合,推荐使用 “二次稀释法”:
这种方法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饵料中出现味道不均匀的“疙瘩”,导致局部浓度过高。
3. 搭配建议:
Q1:生物素和普通钓鱼小药有什么区别?
A:生物素(DMPT)是从生理层面直接刺激鱼类的摄食中枢,促饿效果更强。而很多普通小药只是通过浓烈的香味(如果酸、奶香)来吸引鱼,在鱼活性低时效果会大打折扣。
Q2:为什么我用了生物素却没效果?
A:最常见的原因是添加过量,导致死窝。其次,可能是钓点根本没鱼,或者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过于极端,超出了诱食剂的调节范围。钓鱼是系统工程,诱食剂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Q3:生物素对人体有害吗?
A:正规厂家生产的、纯度高的DMPT生物素,在正确用量下对鱼类和人体是安全的。但操作时仍需注意避免直接吸入粉末或接触眼睛,使用后请洗手。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