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疫学实验的世界里,为了“看见”那些本不可见的蛋白质等靶分子,我们依赖抗体这种高度特异性的“探测工具”。而生物素-一抗-二抗系统,正是其中最经典、最强大的信号放大策略之一。无论你是在做免疫组化、Western Blot还是流式细胞术,理解这个系统都至关重要。
在深入原理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位“主角”:
一抗:
生物素化二抗:
生物素与亲和素/链霉亲和素: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四步法”的级联放大过程:
第1步:一抗识别抗原
将一抗(如兔源抗XXX蛋白抗体)加到样本上,使其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然后洗去未结合的一抗。
第2步:生物素化二抗识别一抗
加入生物素化二抗(如抗兔IgG-Biotin)。该二抗会找到并结合在兔源一抗上。此时,每个一抗分子上都挂上了多个生物素“标签”。洗去未结合的二抗。
第3步:亲和素/链霉亲和素-标记物复合物登场
加入预先与报告分子(如酶HRP、荧光素、胶体金)结合的亲和素/链霉亲和素。它们会以其强大的结合力,牢牢抓住二抗上的生物素标签。
第4步:信号检测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进行信号检测:
与直接标记的二抗相比,生物素系统有两大突出优势:
极强的信号放大效应
极高的灵活性
这一系统被广泛应用于:
成功关键点: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案 |
---|---|---|
背景过高 |
1. 内源性生物素干扰 2. 二抗非特异性结合 3. 封闭不充分 |
1. 使用商品化的内源性生物素封闭试剂盒 2. 优化二抗稀释度,增加洗涤次数 3. 更换封闭剂,延长封闭时间 |
信号弱或无 |
1. 一抗或二抗失效/浓度过低 2. 孵育时间不足 3. 试剂添加顺序错误或遗漏 |
1. 检查抗体效期,进行浓度梯度测试 2. 适当延长孵育时间(4°C过夜) 3. 核对实验流程,确保每一步都执行 |
斑点状非特异性染色 | 试剂残留或干燥 | 确保样本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充分洗涤 |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