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蛋白质研究,尤其是Western Blot实验中,科研人员有时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背景条带或非特异性信号。其中,“蛋白质自生物素化”是一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为您解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并提供一套完整的预防与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在常规的生理状态下,蛋白质并不会“自动”发生生物素化。我们这里讨论的“自生物素化”,实际上是指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某些条件不当,导致细胞或组织裂解液中的内源性生物素,在高温等条件下非酶促地、随机地共价结合到其他蛋白质上的现象。
这并非一个正常的生物过程,而是一个实验假象,它会严重干扰基于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如ELISA、Western Blot)的实验结果,导致高背景、非目标条带或假阳性信号。
在Western Blot实验中,如果您观察到以下现象,就需要警惕自生物素化的发生:
自生物素化的发生主要归咎于不当的样品处理过程,核心元凶是高温。
加热变性是关键诱因:
裂解液成分的影响:
还原剂的影响:
理解了原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A. 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杜绝)
避免加热或降低加热温度:
使用预制胶: 如果实验允许,使用不需要样品煮沸的预制胶系统。
优化裂解方案: 使用更温和的裂解液,并在低温下进行整个蛋白提取操作。
B. wethern Blot实验中的阻断策略
如果样品已经处理完毕,或者无法避免加热步骤,可以在后续检测中采取强力阻断措施。
使用专用生物素阻断剂:
加强封闭:
尽管在常规实验中它是一个麻烦,但科学家们已经巧妙地利用了“生物素随机标记”这一原理。通过化学试剂(如NHS-LC-Biotin)在体外可控地对蛋白质进行生物素标记,用于蛋白质纯化(如亲和层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等。这与“自生物素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可控、高效、定向的,而后者是随机、低效、具有破坏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