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生物发酵、生物制药及科研实验中,生物素菌株(通常指依赖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或用于生产生物素的菌株,如Bacillus subtilis, E. coli 工程菌等)的活化是成功的第一步。活化失败,后续的所有实验和生产都将无从谈起。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生物素菌株活化的标准流程、关键要点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帮助您轻松恢复菌株活力。
您从菌种保藏中心、合作实验室或自家-80°C冰箱中取出的菌株,通常是以甘油冻存管或穿刺 stab 的形式保存的。这些菌株处于代谢活动极低甚至停止的休眠状态(如孢子或稳定期细胞)。
“活化”的本质就是:
对于“生物素菌株”而言,活化过程需要特别留意生物素的补充,因为它是该类菌株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子。
准备工作:
活化流程:
解冻与复苏:
划线分离(第一代活化):
挑取单菌落与扩培(第二代活化):
扩大培养(第三代活化 - 制备种子液):
Q1: 活化后菌株不长或生长缓慢,可能是什么原因?
Q2: 如何判断活化是否成功?
Q3: 活化过程中发现污染了怎么办?
立即丢弃!对所有涉及的培养基、平板、工具进行严格灭菌处理。重新从头开始操作,并更加注意无菌规范。如果污染频繁发生,需检查超净工作台的洁净度、操作人员的无菌技术以及培养基的灭菌效果。
Q4: 活化后的菌株可以保存多久?
Q5: 如果是孢子菌株,活化有什么不同?
对于芽孢杆菌等产孢子菌株,活化前有时需要进行热激处理以刺激孢子萌发:将冻存管或菌液在65-80°C水浴中加热10-30分钟,再迅速冷却,然后进行划线或接种。这一步能有效杀死营养细胞并激活孢子。
成功活化的菌株(种子液)可以立即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