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加生物素沉淀”是一种强大且通用的生物化学技术,主要用于分离、富集和鉴定特定的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复合物。无论你是刚接触此技术的新手,还是希望优化实验方案的研究者,这篇指南都将为你提供全面的解答。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生物素与亲和素/链霉亲和素之间超高亲和力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它们之间的结合具有亲和力极高(Kd ~ 10^-15 M)、速度快、特异性强且不受极端pH、温度、有机溶剂和蛋白酶影响的特点,被誉为“自然界中最强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之一”。
“蛋白加生物素沉淀”的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三步: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研究领域:
所需材料:
操作步骤:
蛋白标记:
制备细胞裂解液:
预处理珠子:
结合反应:
洗涤:
洗脱:
生物素化试剂的选择:
珠子的选择:
降低背景与非特异性结合的技巧:
问题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案 |
---|---|---|
背景信号高 | 非特异性结合 | 进行预清除;优化洗涤条件(增加盐浓度、去污剂);使用BSA封闭。 |
无特异性信号 | 生物素标记效率低;珠子失活;目标蛋白表达量过低 | 优化标记条件;检测珠子活性;增加裂解液上样量;设置阳性对照。 |
条带过多/杂乱 | 过度标记导致非特异性交联;细胞裂解过于剧烈 | 减少生物素化试剂用量;使用更温和的裂解条件。 |
在目标蛋白下方出现重链/轻链条带 | 洗脱物中含有从珠子上脱落的抗体(用于后续WB) | 使用种属特异性的二抗;或使用与WB一抗不同种属的抗体进行沉淀。 |
优势:
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