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stern Blot实验,尤其是使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放大系统时,研究人员有时会观察到意料之外的条带或高背景。这其中一个常见“陷阱”就是蛋白的自生物素化。所谓自生物素化,是指实验样本中的蛋白在生物体内或实验过程中,非特异性地结合了生物素,从而在后续检测中被显色,导致结果误判。
如果您正在搜索这个问题,说明您很可能在实验中遇到了干扰,并希望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本文将深入剖析需要警惕的四种主要情况,并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情况。
根源分析:
许多生物体自身就含有结合了生物素的蛋白质,我们称之为“内源性生物素化蛋白”。最典型的例子是羧化酶(如丙酮酸羧化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它们在催化反应中需要生物素作为辅因子。这些蛋白在肝脏、肾脏、乳腺、脑组织等代谢活跃的组织和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因此,当使用这些组织的裂解液时,即使不进行任何外源性生物素标记,在Western Blot中也会出现强烈的信号。
如何识别与解决:
某些实验条件会主动诱导细胞发生广泛的蛋白生物素化。
根源分析:
当细胞处于严重的氧化应激状态下(如用过氧化氢、药物或其他应激源处理),体内的活性氧会破坏线粒体功能,导致生物素羧化酶活性异常,进而可能引发非特异性的蛋白生物素化。这是一种细胞在应激下的病理生理现象。
如何识别与解决:
这是一个源于实验操作的“人为”情况。
根源分析: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胎牛血清 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素。如果在细胞培养或裂解液配制过程中不慎引入,或者实验器具、缓冲液被含有生物素的试剂污染,就可能导致样品中所有蛋白的非特异性生物素化。
如何识别与解决:
这种情况与细胞培养条件直接相关。
根源分析:
常规细胞培养基中的生物素浓度通常不足以引起问题。但是,在某些特定研究中,例如需要为生物素依赖性羧化酶提供充足辅因子的实验,或者无意中添加了过量的含生物素补充剂(如某些品牌的血清),会导致培养基中生物素浓度异常升高。这可能会超过细胞内生物素化调节机制的负荷,增加非特异性结合的风险。
如何识别与解决:
当您怀疑遇到蛋白自生物素化问题时,可以遵循以下流程图进行快速排查和解决:
排查步骤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案 |
---|---|---|
1. 不加一抗对照 | 出现条带 → 内源性生物素或二抗系统问题 | 使用生物素封闭试剂,或更换为非生物素检测系统。 |
2. 分析实验分组 | 仅处理组出现条带 → 处理诱导的自生物素化 | 通过基因敲低等技术验证目标蛋白,更换检测方法。 |
3. 设置空白样品对照 | 出现信号 → 试剂或器具污染 | 检查并更换可疑试剂,严格区分操作区域。 |
4. 审查细胞培养条件 | 使用高浓度生物素培养基 | 更换为低生物素或无血清培养基。 |
最终建议: 在进行任何重要的结论性判断之前,使用非生物素系的检测方法(如HRP直接偶联二抗)对关键结果进行复现,是排除自生物素化干扰最权威、最令人信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