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体外诊断领域,“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因其近乎不可逆的高亲和力,成为了连接目标分子与检测信号的“黄金桥梁”。其中,将生物素化分子固定在“板子”(通常指包被了亲和素或链霉亲和素的微孔板)上是关键的第一步。本文将深入浅出地解析这一过程的原理、实操要点及其广泛应用。
生物素与“板子”的结合,本质上是通过“桥接”实现的。板子本身并不直接与生物素结合,而是预先包被了生物素的天然配体——亲和素或链霉亲和素。
关键角色介绍:
结合的本质:
生物素与亲和素/链霉亲和素的结合是高亲和力、高特异性和快速的非共价结合。
所以,“生物素与板子结合”的完整路径是:
生物素化的分子(如抗体) + 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板子 → 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特异性、高亲和力结合 → 生物素化分子被牢固地捕获在板子上。
了解了原理后,在实验中如何操作呢?
“板子”的选择:
市面上有已预先包被好链霉亲和素(或亲和素)的微孔板出售,开袋即用,非常方便。选择时主要考虑其结合容量和表面特性。
生物素化:
你需要先将你的“诱饵”分子(如捕获抗体、DNA探针)进行生物素化。有成熟的商业化试剂盒可供选择,通常使用生物素-NHS酯等活化酯与蛋白质的氨基(-NH2)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酰胺键。
结合步骤:
这种结合方式为何如此受欢迎?
显著优势:
核心应用:
问题1:背景信号高。
问题2:结合效率低/信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