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科学和医学检测领域(如ELISA、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我们常常听到“生物素-亲和素系统”这个黄金组合。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生物素究竟是与抗体的哪一部分结合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与效率。
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并扩展讲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生物素(一种小分子维生素,维生素B7)并不会天然地或特异性地与抗体的某个部位结合。抗体本身并不携带生物素。
生物素与抗体的结合是人为的、通过化学偶联反应实现的。这个过程称为抗体标记或生物素化。
那么,下一个问题自然就是:在人工偶联时,生物素被连接到了抗体的哪个部位?
抗体(如常见的IgG)是一个Y形结构,由Fc段(可结晶片段,Y的柄部)和Fab段(抗原结合片段,Y的两个臂部)组成。
在生物素化过程中,化学试剂(如NHS酯衍生的生物素)会与抗体表面特定氨基酸的官能团(主要是赖氨酸的ε-氨基)发生反应。这些赖氨酸残基遍布整个抗体分子,包括Fc段和Fab段。
因此,生物素可以连接到抗体的多个部位,但根据实验目的,连接策略有所不同:
非特异性标记(最常见): 生物素试剂与溶液中所有的赖氨酸残基反应。这意味着,Fc段和Fab段都可能被标记上生物素。由于Fc段上的赖氨酸通常更多且更暴露,所以大部分生物素会集中在Fc区。这是一种快速、高效的通用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情况。
特异性标记于Fc段: 这是更精密的策略。通过使用酶切(如胃蛋白酶消化,获得F(ab‘)2片段)或位点特异性偶联技术,可以确保生物素只连接到Fc段。这样做有一个巨大优势:避免干扰抗体的抗原结合能力。因为Fab段是识别和结合目标抗原的关键,如果生物素标记在Fab段的抗原结合位点附近,可能会“挡住”或改变其结构,导致抗体失效(称为“结合位点封闭”)。标记在Fc段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抗体的活性。
仅仅把生物素挂在抗体上并没有用武之地。这个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生物素有一个“完美搭档”:亲和素或链霉亲和素。
工作流程(以夹心ELISA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