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原位杂交是一项广泛应用于病理学、遗传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技术,它能精准地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定位特定的DNA或RNA序列。其中,“如何显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目标信号能否被清晰观察到。本文将全面解析生物素原位杂交的显色原理、详细步骤、不同显色体系的选择以及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生物素原位杂交的显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信号放大和转化的级联反应。其核心原理如下:
简单来说,整个过程就是:生物素探针 → 链霉亲和素-酶复合物 → 酶催化底物产生颜色。
DAB(3,3‘-二氨基联苯胺)显色是其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方法,产生棕褐色信号。
结果判读: 靶核酸所在位置呈现清晰的棕褐色颗粒状或团块状沉淀。
除了HRP-DAB体系,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如双标、需要红色信号等),还有其他选择:
酶 | 底物 | 显色结果 | 特点 |
---|---|---|---|
辣根过氧化物酶 | AEC | 红色 | 生成酒精溶性红色沉淀,需用水性封片剂,不能长期保存。适合需要红色信号的场合。 |
碱性磷酸酶 | NBT/BCIP | 蓝紫色 | 敏感性高,背景通常较低。产生的蓝紫色信号与红色复染(如核固红)对比鲜明。 |
碱性磷酸酶 | Fast Red | 红色 | 产生酒精不溶性红色沉淀,可用水性或树脂封片,适合双标实验。 |
选择建议:
对于低丰度的靶序列,可以采用额外的放大步骤来增强信号:
这样,在原始的生物素位点上可以结合更多的酶分子,从而实现信号的几何级数放大。
背景染色过深:
无信号或信号微弱:
信号呈点状或弥散状非特异性分布:
生物素系统的一个潜在缺点是某些组织(如肝、肾、乳腺)含有较高的内源性生物素,容易导致高背景。此时,可以考虑使用地高辛标记系统。地高辛是一种来自植物的小分子,在哺乳动物组织中不存在,因此背景极低,特异性更高,尤其适用于内源性生物素丰富的组织。
总结
生物素原位杂交的显色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信号放大与可视化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理解其原理,并根据实验材料和目标灵活选择显色体系,同时严格控制每一步的操作细节,特别是阻断、洗涤和显色时间。通过系统的优化和问题排查,您一定能获得清晰、可靠的原位杂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