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液质联用(LC-MS)分析中,当检测对象是生物素或其衍生物时,分析人员常常会为一个或多个“不请自来”的色谱峰而困扰,这就是所谓的“生物素杂峰”。这些杂峰不仅干扰目标物的准确定性和定量,还可能误导实验结果。本文将系统性地解析生物素杂峰的产生原因,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生物素杂峰并非指生物素本身的峰,而是指在分析生物素样品时,在色谱图中出现的、非预期来源的额外色谱峰。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追根溯源,是解决生物素杂峰的关键。其产生主要归结于以下三大原因:
1. 生物素本身的强吸附性与拖尾效应
生物素(维生素H)是一种小分子水溶性维生素,其分子结构中的脲基环具有极强的极性和氢键结合能力。这使得它很容易在色谱分析系统中残存的金属活性位点(如不锈钢管路、色谱柱筛板、进样器转子阀的定子等)上发生不可逆或强延迟的吸附。
2. 生物素样品的降解或转化
生物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不稳定,发生降解或转化,生成新的杂质。
3. 溶剂与试剂污染
虽然较少见,但使用的溶剂、水或缓冲盐中若含有与生物素响应类似的杂质,也可能引入杂峰。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套从预防到根除的组合拳。
方案一:针对金属吸附——钝化色谱系统(最核心的措施)
目标是减少系统流路中的金属活性位点,让生物素“无处可吸附”。
方案二:优化样品与前处理方法
方案三:彻底的系统清洗
如果杂峰已经出现且非常顽固,需要对整个色谱系统进行彻底清洗。
在液质联用中,上述方法需稍作调整:
应对“生物素杂峰”,关键在于准确诊断其来源。绝大多数情况下,元凶是生物素在金属活性位点上的吸附和延迟解吸。因此,采用惰性系统并结合流动相添加剂进行金属钝化是最高效、最直接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性排查和针对性优化,您可以有效消除杂峰的干扰,获得干净、准确、可靠的色谱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