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今天谈论护发、护肤或指甲健康时,“生物素”这个名字常常被提及。它作为一种常见的膳食补充剂,似乎是一个现代营养学的产物。但它的发现故事,却是一段跨越数十年、充满意外转折的经典科学探索史,始于一次令人困惑的动物实验。
生物素发现的故事序幕,在20世纪初拉开。1916年,科学家巴特曼在实验中观察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实验鼠被长期喂食大量生鸡蛋清作为唯一蛋白质来源时,它们出现了一种严重的疾病综合征——皮肤发炎、毛发脱落(脱毛)、肌肉协调性丧失,甚至最终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为“蛋白伤害”。
当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营养丰富的鸡蛋清会变成毒药。这个谜团为生物素的发现埋下了伏笔,科学家们意识到,生鸡蛋清中一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抗营养物质”。
直到近20年后的1930年代,科学家们才开始解开这个谜题。德国科学家保罗·吉奥格博士的研究成为了关键。他发现,另一种实验性饮食——主要成分是肝脏、酵母和谷物——能够有效地治愈这种由生鸡蛋清引起的“蛋白伤害”。
他由此推论,在这种治愈性食物中,必然存在一种可以抵抗鸡蛋清毒性的保护因子。他将这种未知的物质命名为“生物素”。与此同时,其他研究团队也从不同角度发现了同一种物质,并给它起了不同的名字,如“维生素H”(H源自德语“皮肤”一词)和“辅酶R”。
所以,在早期,科学家们从三个不同的路径逼近了同一个真相:
那么,为什么生鸡蛋清有毒,而熟鸡蛋清无害呢?这个核心问题在1940年终于被解开。
科学家们成功地从生鸡蛋清中分离出一种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亲和素”。他们发现,亲和素就像一个极其牢固的“锁”,而生物素正是那把唯一的“钥匙”。当生物素进入体内,亲和素会立即与之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无法被肠道吸收的稳定复合物。这使得生物素无法被身体利用,从而导致生物素缺乏症,引发“蛋白伤害”。加热会使亲和素变性失活,失去结合生物素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熟鸡蛋完全无害。
同年,荷兰科学家弗里茨·科格尔博士首次从蛋黄中成功分离出了纯净的生物素结晶。至此,这个困扰了科学界二十多年的谜团终于真相大白。
随着纯净生物素的获得,科学家们得以开始分析其化学结构。这项工作在1942年由美国科学家文森特·迪·维尼奥德(后来因首次合成催产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完成。生物素的分子结构非常复杂,是一个含有尿素和硫戊烷环的环状结构。
确定结构后,下一个挑战就是人工合成。1949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领导的团队首次完成了生物素的全合成。这一突破不仅证实了其化学结构,也为大规模生产生物素用于研究和医疗铺平了道路。
生物素的发现是生物化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揭示了几个重要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