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疫组织化学(IHC)或免疫荧光(IF)实验中,您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在未使用一抗的阴性对照中,组织切片依然出现了非特异性着色,导致背景高、结果不可信?这极有可能是“内源生物素”在作祟。搜索“组织染色封闭内源生物素”这一关键词,正表明您正在积极寻找这一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将系统性地为您解答关于内源生物素封闭的所有核心疑问,助您获得清晰、可靠的染色结果。
通过分析,搜索该关键词的用户主要希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需求点进行逐一深入解答。
1. 内源生物素无处不在:
生物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7/Vitamin H)。在许多正常组织和细胞中,如肝脏、肾脏、乳腺、脂肪细胞、脑组织和淋巴细胞等,都有较高水平的天然生物素。
2. 它与检测系统发生反应:
现代IHC/IF实验最常用的检测系统是链霉亲和素-生物素系统(如SP、SABC、LSAB法等)。链霉亲和素对生物素有极高亲和力。如果组织内源生物素不事先被封闭,后续实验中的标记了生物素的二抗或链霉亲和素-酶/荧光素复合物就会与之结合,导致在无特定抗原的部位也产生显色信号,造成假阳性和高背景,严重干扰对真实结果的判读。
因此,封闭内源生物素是使用基于生物素放大系统实验前的必要步骤。
目前最主流、高效的方法是使用商品化的蛋清亲和素/链霉亲和素封闭试剂盒,其原理是分两步饱和内源生物素的结合位点。
经典两步法操作步骤(以石蜡切片为例):
注意:对于冰冻切片,流程类似,但无需脱蜡步骤,且在固定后即可进行封闭操作。
商品化封闭试剂盒(推荐):
实验室自配试剂:
问题1:按照流程封闭后,背景仍然很高。
问题2:封闭后目标信号也变弱了。
总结:
成功封闭内源生物素是获得高质量IHC/IF结果的关键一步。理解其原理,遵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并根据具体组织类型灵活地进行优化和问题排查,您将能有效地消除非特异性背景,让真实的阳性信号清晰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