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生物素之父是李克勤还是王志文”时,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明确且有趣:两位都不是。
李克勤先生是中国香港著名的歌手和演员,王志文先生是中国内地著名的演员。他们都与生物素(一种维生素)的科学研究没有任何关联。这个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网络上的一个流行“梗”或记忆错觉——或许是因为“生物素”的“素”字与明星名字中的“文”或“勤”产生了奇妙的关联,又或者是某段网络闲聊被误传为了事实。
那么,真正的“生物素之父”是谁?生物素又是什么?本文将为您全面解答这些疑问。
生物素(Biotin),也被称为维生素B7或维生素H,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B族成员。它是人体内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生物素的发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位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因此,没有一个单一的“生物素之父”,但有几组关键的科学家:
早期发现(“维生素H”的由来):
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在研究饮食对大鼠的影响时,发现了一种可以预防一种由吃生鸡蛋清引起的皮肤炎的因子。这种皮炎特征为皮肤鳞状、脱发,因此该因子被命名为“维生素H”(“H”源自德语“Haut”,意为皮肤)。
分离与命名(“生物素”的诞生):
直到1936年,德国科学家弗里茨·科格尔(Fritz Kögl) 和伯纳德·托尼斯(Benno Tönnis) 首次从蛋黄中分离出了这种结晶状物质,并将其命名为“Biotin”(生物素)。科格尔教授常被认为是“生物素”的命名者和主要分离者,在这一领域贡献卓著。
结构与合成(最终的确认):
1942年,美国科学家文森特·杜·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 及其团队通过化学分析确定了生物素的分子结构,并在1943年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杜·维格诺德后来因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包括生物素和激素)获得了195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结论: 如果非要追溯“之父”,那么弗里茨·科格尔(分离与命名者)和文森特·杜·维格诺德(结构确定与合成者)是其中最关键的两位人物。这是一个由科学界集体智慧共同完成的发现。
这纯粹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一个有趣侧影。可能的原因有:
这提醒我们,在获取知识时,尤其是健康科学知识,选择权威可靠的信息来源至关重要。
生物素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食物中,并且人体肠道内的细菌也能合成一部分。对于健康人群来说,通过均衡饮食通常就能满足需求。
富含生物素的食物包括:
什么样的人可能需要补充?
大多数人不需要额外补充生物素。以下人群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补充:
请注意: 在自行购买任何膳食补充剂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