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疫组化(IHC)、免疫荧光(IF)、Western Blot(WB)和ELISA等众多生命科学实验技术中,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 BAS)因其极高的亲和力(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百万倍以上)而被广泛应用,用于放大信号,提高检测灵敏度。然而,正是这种超强的结合能力,也带来了一个常见的挑战——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搜索“生物素阻断亲和素”这一关键词,正体现了研究者们在应对这一挑战时的核心需求。本文将系统性地阐述其原理、步骤和解决方案,为您彻底解惑。
用户搜索这个关键词,背后通常隐藏着几个关键需求点,理解这些需求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1.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
生物素(Biotin,又称维生素H或维生素B7)是一种小分子维生素。亲和素(Avidin)是一种来自蛋清的糖蛋白,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来自链霉菌,两者均有四个一模一样的亚基,每个亚基都能以极高的亲和力(Kd ≈ 10⁻¹⁵ M)与一个生物素分子结合。这种“一个萝卜四个坑”的结构使其成为高效的信号放大工具。
2. 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
如前所述,动植物组织细胞内本身存在生物素,尤其在富含线粒体的细胞中含量较高。如果在实验流程中不事先封闭这些“坑位”,后续添加的标记了酶(如HRP、AP)或荧光素的链霉亲和素/亲和素就会与之结合,造成背景染色。
3. 阻断原理
“生物素阻断”的本质是预先使用未标记的亲和素/链霉亲和素饱和内源性生物素的结合位点,然后再使用标记的生物素(Biotinylated Secondary Antibody)与之前的亲和素结合。由于所有内源性生物素的“坑”都已经被未标记的亲和素“占领”了,后续加入的标记物便无处可结合,从而消除了非特异性背景。
简单流程为:未标记亲和素 → 生物素标记二抗 → 标记链霉亲和素。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高浓度的游离生物素来预先饱和样品中亲和素/链霉亲和素的结合位点,但这种方法现在较少使用。
以下是一个通用的基于未标记链霉亲和素/亲和素的阻断方案(以石蜡切片免疫组化为例):
所需试剂: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Q1: 所有实验都需要做生物素阻断吗?
A: 不是。只有在使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进行检测,且怀疑组织内源性生物素造成高背景时才需要。对于内源性生物素含量很低的组织(如大部分淋巴组织),或使用非BAS检测系统(如HRP直接标记二抗),则无需此步骤。
Q2: 使用了商品化的阻断剂,还需要做这一步吗?
A: 普通血清或BSA封闭剂只能封闭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不能封闭生物素-亲和素的特异性结合。必须使用针对BAS的专用阻断方案。
Q3: 阻断后背景仍然很高,可能是什么原因?
A: 可能的原因有:
Q4: 亲和素(Avidin)和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在阻断中有区别吗?
A: 有。亲和素是碱性蛋白(pI ~10.5),容易与组织中的带负电的基团(如磷酸基团)非特异性结合,可能引入新的背景。链霉亲和素接近中性(pI ~6.8-7.5),非特异性结合远低于亲和素,因此推荐优先使用未标记的链霉亲和素进行阻断。
Q5: 有没有更简单的替代方案?
A: 有。您可以考虑: